top of page

不斷告別的童年

Updated: Jun 28, 2018

這次上GSH,來了三個大陸同學,一個香港同學。


兩岸三地同堂上課這是第一次,我覺得很新鮮。雖然政治文化或有不同,國語腔調互異,然而我們的童年如此類似,內心的創傷延續著同一個主題。


原來在拼經濟的大陸小孩和台灣的小孩一樣,成長過程經常是見不到父母的。父母辛苦,為了賺錢到外地工作,把幼兒託付給親人,許多人的童年是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,阿姨奶媽家渡過,有些人甚至在不同親戚家裡流浪,跟自己的爹娘十分疏離。


這些小孩有一致的孤獨脆弱,外表堅強開朗,然而內心被嚴重受忽視的創傷啃噬,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,原來內在的小孩還在生悶氣,氣自己的無能為力,沒法選擇要去哪裡,或能盼望什麼。大人要來就來要去就去,有些人甚至到了七、八歲才被父母領回原生家庭,被迫要和已經產生連結的寄養家庭告別,回到一個陌生的家。這樣的童年,經常在告別中渡過,小小的心便嚐到心碎的滋味,不知道如何「回家」。


好幾次,我的心跟著這小孩一起心碎,紅著眼眶為他們做治療。我知道,把小孩領回,才開始慌張想要建立親子關係的父母,是多麼笨拙不知所措,以為是為了家而犧牲自己,卻不料犧牲的是和孩子在一起,一去不返的童年陪伴。父母得不到小孩的諒解,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認同,雙方都需索愛也都得不到愛。在成長過程漫長的等待中,孩子在受傷被欺負或孤單的時候,自然想要找媽爸撒嬌依靠,但發現總是奢望,久了就演變成絕望淡漠,把心封閉起來保護自己,可能「自己是不被愛的」,這樣的想法開始在小小的心裡發芽,它阻撓這個小孩發展強壯的根系。

 

昨夜讀著龍應台的書【孩子,你慢慢來。】,胸口被這段話擊中:


「他爬,他笑,他搖頭,他站起來又一跤跌倒,他眨動著圓滾滾,亮清清的眼睛。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每一個舉動。當我想到,孟子和李白的母親曾經這樣看著李白和孟子,劉邦和項羽的母親曾經這樣看著他們的幼兒,馬利亞曾經這樣看著耶穌,祥林嫂曾經這樣看著他被狼叼走的孩子——我覺得驚心動魄,發覺萬股洪流只是同時存在的無數個一剎那。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。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,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。」

 

原來,一個母親可以這樣溫柔的注視小孩,而一個母親的注視是一個小孩的創世紀。


我們該如何填補這斷裂的連結呢?這些小孩是不是可以跟父母說:「我很想靠近你,我也很害怕靠近你,慢慢來,讓我認識你,我知道你也很辛苦,我知道你和我一樣渴望愛和擁抱。」

94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